钛合金(如TA2、TC4等)在焊接过程中易因吸收氢而产生氢脆——氢在钛中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急剧下降,过量氢会以脆性氢化物(如TiH₂)形式析出,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(HAZ)韧性下降、裂纹敏感性增加。避免氢脆需从“控氢来源”“抑制吸氢”“促进脱氢”三方面综合控制:
一、严格控制氢的引入途径
1.母材与填充材料预处理:
焊接前需彻底清除母材表面的油污、水分、氧化皮及吸附的氢。可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清洗(避免用水基清洗剂),再用不锈钢丝刷去除氧化层,必要时进行酸洗(如5%HF+20%HNO₃溶液),确保表面粗糙度≤Ra1.6μm。
焊丝/焊条需经高温脱氢处理(350-400℃真空烘烤2-4小时),存储时密封于干燥容器中,避免暴露在湿度>60%的环境中(空气中的水汽会被焊丝吸附)。
2.焊接环境与介质控制:
保护气体(通常为氩气)纯度需≥99.99%,露点≤-40℃(避免含水分或氢气杂质);焊接区域需用氩气保护罩全覆盖(包括焊缝背面及热影响区),防止空气(含水分)侵入高温区。
禁止在潮湿环境(相对湿度>80%)或有油污、油漆挥发的场地焊接;若焊接过程中中断,需重新清洁接头区域后再继续。
二、优化焊接工艺参数,减少高温吸氢
钛在300℃以上开始显著吸氢,且温度越高(如超过800℃)、高温停留时间越长,吸氢量越大。需通过工艺优化缩短高温暴露时间:
1.控制热输入
采用低线能量焊接(如小电流、高焊接速度),避免焊缝及HAZ长时间处于800℃以上(钛的β相变点附近)。例如,TC4氩弧焊时线能量控制在8-15kJ/cm,电子束焊线能量可更低(3-8kJ/cm)。
2.减少焊接层数
厚板焊接时尽量采用单道或少数几层焊接,避免多层焊时热影响区反复加热导致氢累积。
三、焊后脱氢处理与质量检测
1.脱氢退火
对要求严格的构件(如航空航天部件),焊后需进行脱氢处理——在250-350℃下保温2-4小时(真空或氩气保护),使氢从钛中扩散逸出(钛中氢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250℃以上扩散显著)。处理后氢含量需控制在0.015wt%以下(一般要求≤0.01wt%)。
2.无损检测
采用超声检测或渗透检测排查氢致裂纹;通过氧氮氢分析仪测定焊缝氢含量,确保符合标准(如AMS 4999要求钛合金焊缝氢含量≤0.015%)。